关于Olympus
其实在摄影圈里,还有很多不出名但依旧很具实力和颜值的品牌,比如:奥林巴斯。
奥林巴斯最初名为“株式会高千橞制作所”,于1919年成立,
最初是以制作显微镜起家的,作为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数码相机企业,曾几度起起伏伏,一度更甚至要关门倒闭。
关于Olympus OM-1
大概10年以前,那是一个数码相机大发展的年代,平均像素突破1000万,2000万像素相机开始出现,自动对焦从几点开始转向几十点,进一步走向不在按点分。
同时,那也是胶卷最困难的年代,宝丽来倒闭,柯达濒临倒闭,富士开始停产主力产品,胶卷将被数码相机替代的预言似乎就要应验了。
然而就在这个时候,有几台相机在网上一下子流行了起来,他们以豆瓣网为中心,因为便宜好用,被人冠以豆瓣四大神机的美名。
这四大神机分别是尼康FM2,佳能AE-1,美能达X700,还有奥林巴斯的OM1,但是也有一些人把奥林巴斯OM-1剔除在外。
纵观这4个品牌,奥林巴斯似乎是最弱的,虽然美能达已经消失,但是索尼可以看做其延续,尼康,佳能还是老大。奥林巴斯虽然一直坚持到现在,勇气可嘉,但是不温不火。即使在当年,奥林巴斯的单反产品也比较少,虽然有一些神来之笔,但比起尼康,佳能,美能达,似乎也不是一个档次。
也正因为如此,四大神机里的OM-1从一开始就蒙上了弱其他三台一筹的色彩,何况其他三台里有持续生产了20年的X700和FM2。
Olympus OM-1特点
OM-1制造的最核心逻辑是差异化,也就是解决60-70年代单反相机的操作不便的问题,比如机身过重,操作功能不便等等。那个年代的单反不管专业还是入门都很大很重,OM-1相比之下就轻便很多了。
此外,快门调节也是一个问题,那个时候相机还没有A档,一定要手调快门,而快门盘一般在机顶,所以各家都顶在机顶,这让快门调节很不方便,只能被迫顶好快门,调节光圈,这样会影响画面效果。
因此,OM-1破天荒地把快门盘集成在镜头接口后面,就像120相机或是大画幅镜头的镜间快门一样,可以一个手同时调节快门,光圈和对焦。
而机顶的转盘用来调节测光系统的感光度。
其实对于任何新手而言,这个操作本身没有问题,对于老手而言可能是不太习惯。当然,因为这个设计,OM镜头的光圈环也挪到了镜头的前面,一般旁轴相机才这么干,日本单反的光圈环一般都是靠近机身的。
Olympus OM-1问题
-
取景器中可读取的数据太少,与今天满眼数字符号的数码相机对比简直就是白板一张!还有就是不能更换的固定式取景器,使其最终无法达到顶级专业相机的水平。
-
多年使用后,充填在取景器内、机身边缘的防漏光海绵会老化而变得黏糊糊的,虽然不会漏光但是很脏,有时五棱镜内部常会出现黑斑,不易清除。
-
塑料材质闪光热靴的很容易碎裂或丢失,一旦丢失十分难看,也没处可配,另外饰皮翘皮也很常见。
-
测光表失准。OM-1 相机的测光原件是硫化镉(CdS)光敏电阻,测光精度和使用寿命一般,后来的 OM-2 系列就改用了更为先进的蓝硅光电池测光元件。不过,当我们拿到一架 OM-1 系列相机时,可以用个流传了数十年的简单办法检验它的测光:装上一枚确保有效的新电池,将感光度设在 ASA 100 再将光圈和快门分别调到 f/11、1/125 秒,然后将镜头紧贴在新 40 瓦日光灯管的中部,使明亮的灯管充满画面,这时观察取景器内的测光指针应该在缺口中间,如果不在,适当改变光圈或者快门数值后,使测光指针指向中间,即可判断出误差有多大。
后话
10年过去了,现在胶卷在大陆又重新火热起来,更多年轻人投入到这个有趣的兴趣爱好中,四大神机现在依然是许多爱好者入门神器,而OM-1还是如此低调。
不过在日本,OM系列相机特别是之后的OM3,OM4还是胶卷迷热衷的机型。
如今数码时代,Olympus的传统设计也在新的数码机型上传承了下来,并且原有的奥林巴斯 OM 镜仍可以通过转接环接到奥林巴斯数码相机 OM-D 系列上使用,也可以转接到各品牌无反/单反相机上拍摄,比如转接到索尼 NEX 系列相机、尼康 D 系列数码相机等。转接后,镜头等效焦距要乘以 1.5 或 2.0 的相应系数,曝光方式可以用光圈优先或者 M 挡手动曝光,调焦方式还是手动调焦。